“联结你我,共创未来”大学新生适应成长心理讲座顺利开展
时间:2025-10-22

【核心提示】10月15日,我院承办的第188期“狮山”系列讲座顺利举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余金聪老师以“联结你我,共创未来——大学新生的适应成长”为主题,从自我、他人、情绪、学业、未来五大维度,为新生搭建系统实用的心理指导框架,助力大家平稳度过适应期,收获一致好评。

金秋十月,初入校园的新生们既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也难免因环境、学习、人际关系的变化感到迷茫。为帮助新生快速调整状态,10月15日,我院特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实战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余金聪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用的方法,为新生讲解大学适应的关键要点。

余老师的分享围绕自我、他人、情绪、学业、未来五大维度,聚焦“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更好联结”展开,每一个话题都精准回应新生的困惑与焦虑。聚焦自我,余老师提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任务可分为“已完成”和“未完成”两部分。面对“已完成”,我们会自然联想到自己的自律、专注、努力与好奇心;但面对“未完成”,却很容易陷入自我批判,给自己贴上拖延的标签,最终被精神内耗困住。“真正的成长,从接纳自己开始。”他建议,要学会用建设性眼光看待自己,允许试错、接纳不完美,“从今天起,试着对自己说:我要学习更好地爱自己,我允许自己试错,无论成功或失败,我都是很棒的。”

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余老师强调,大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关系能为成长添力。与人相处的核心在于清晰表达、有效沟通——既要主动获取和核对信息,避免误解;更要学会真诚地表达赞扬与欣赏,用积极的语言为关系注入能量,让彼此都能在联结中获得支持。

面对大学生普遍出现的情绪问题,余老师指出,“焦虑、难过不是坏情绪,排斥它们才会让你更痛苦。”他强调,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每一种情绪都具有信号功能:焦虑可能在提醒你重视当下,难过或许在告诉你需要休息。与其反感、逃避,不如试着与情绪和解,可通过写感恩日记等方法,培养积极情绪,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此外,余老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学习经验:从中学到大学,学业模式的转变是新生面临的重要挑战,并从四个方面进行拆解:模式变化上,要从“老师主导”转变为“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提升主动性;专业认同方面,需遵循底线原则,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评估自己与专业的适配度;规划方向上,要提前明确深造(保研、出国、考研)或就业(企业、考公、创业)目标;时间管理则可运用“四象限法则”“番茄工作法”等工具,克服拖延,高效利用时间。

最后,余老师提醒,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职业价值观的阶段。既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也要多探索、多尝试,找到自己真正认同的价值方向,让每一步努力都具有意义。

整场讲座中,新生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对实用的方法表示认可。大家纷纷表示,本次讲座解答了自己在大学适应中的困惑,不仅学到了具体方法,更增强了直面挑战的信心。

未来,我院将持续关注新生成长需求,陪伴每一位新生在狮山脚下,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字周虹轩

摄影张杰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