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赋能柑橘产业,秭归博物馆见证千年“橘乡”文化
时间:2025-09-02

2025年8月24日,ok138cn太阳集团“寻根红壤育金叶,青春接力铸茶魂”学生社会实践小队走进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基地与秭归博物馆,以“地质—柑橘—文化”为主线展开调研。团队成员一方面深入学习了地质科学对农业尤其是柑橘产业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博物馆中追溯了柑橘在秭归的千年文化印记,形成了科学与人文交织的双重体验。

科学调研:地质赋能柑橘种植

上午,实践团抵达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基地。专家们通过岩石样品、地质图和地球化学数据,详细介绍了三峡地区的典型母岩类型,包括石灰岩、砂岩、紫色砂页岩等。“这些母岩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形成了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直接影响了柑橘的生长环境。”地质局的魏家兴专家解释说。石灰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富含钙镁,利于果实硬度与风味;砂岩风化土壤疏松透气,适合根系生长;而紫色砂页岩风化出的红壤富含矿物质元素,使柑橘品质更加独特。


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基地前合照

优质柑橘园往往分布在排水良好、微量元素丰富的坡地上。这些地质因素不仅决定了柑橘的口感与品质,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品牌的竞争力。“原来一颗柑橘的甜美,不只是农民的辛勤劳作,更有大自然地质演化的馈赠。”实践团成员由衷感叹。此次调研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跨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推动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寻根:秭归见证千年“橘乡”

下午,实践团来到秭归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当地历史沿革,更是柑橘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讲解员介绍,秭归自古被誉为“橘乡”,《诗经》有“橘柚垂华”,而屈原更在《橘颂》中以柑橘之品格自喻,“独立不迁”的精神至今仍激励后人。

秭归博物馆合照

展厅中,团队成员看到唐代归州古城的沙盘复原,江边成片的柑橘园让人直观感受到当年“贡橘入京”的盛景。馆藏文书记载了柑橘作为贡品的历史,印证了秭归柑橘在古代的独特地位。此外,展馆还陈列了大量与柑橘相关的传统农具:木制挑筐、竹编果篓、榨汁石碾等,展示了古代柑橘种植、运输与加工的过程。同学们在观看时纷纷表示,柑橘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秭归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太阳人”石刻寓意远古人类对丰收和光明的崇拜,与柑橘喜光生长的特性不谋而合,成为自然与文化融合的象征。

科学与文化交织,赋能产业与精神

通过一天的调研,实践团深刻体会到:地质科学奠定了柑橘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传承赋予了产业持久的生命力。大家表示,未来要把科研与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要研究柑橘生长的科学规律,还要探索柑橘在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中的潜力,让“秭归橘乡”的故事在新时代传播得更广更远。

此次调研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科研视野,也让他们理解了农业产业背后的文化意义。秭归,这片山水与柑橘共生的土地,向青年学子展现了农业与人文的双重魅力。


文字:刘雨果 刘美含

图片:杨惠捷 辛尚铮 何媛媛

审核:林辉 肖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