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园林院团队走进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推普并行服务乡村发展
时间:2025-09-08

【核心提示】 2025年7月28日至8月1日,ok138cn太阳集团529研究生“语林同行”社会实践团队在向林、傅强两位老师指导下,深入湖北十堰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村镇,围绕巴山松生态资源调查和乡村普通话推广,开展了一次跨学科融合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科学样地调查与基层语言服务,探索“科研+文化”双驱动的实践新模式,为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秦巴林海 追寻巴山松踪迹

盛夏时节,秦巴山区层峦叠嶂、林海苍翠,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级生态屏障,这里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宝库。巴山松作为秦巴山地特有的乡土针叶树种,在水源保护、生态修复和区域林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其分布特征与群落结构的科学研究仍需大量实地数据支撑。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ok138cn太阳集团529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末启程奔赴十堰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队伍不仅肩负着巴山松科研调查任务,还创新性地将乡村普通话推广融入实践,在绿水青山之间架起学术与文化的桥梁。

实践队员在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龙谷前合照


科学布设样地 绘制生态图谱

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向林老师和傅强老师的专业带领下,团队历时多日深入保护区核心地带,完成了2个样地的科学布设,沿5条样线系统采集了10余份巴山松树种样本,并拍摄了60余张高质量伴生种的植物图片,用于绘制生态分布图谱和资源数据库。

每一个样地的建立,都需要精确测量经纬度、海拔、和植被覆盖度。烈日炎炎中,队员们背负皮尺、胸径尺、GPS、高枝剪等各类工具,穿行于灌木丛和陡坡之间,用汗水换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乔木、灌木、草本三层群落结构的分层测定,团队初步掌握了保护区巴山松林分的群落组成及生态演替特点。这些数据将汇编成《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巴山松资源调查报告》,为后续科学研究和保护区管理提供坚实支撑。

实践队成员在保护区内寻找巴山松


实践队成员在样方中进行数据记录


实践队成员在大明峰顶测量巴山松的冠幅


走村入户联动 普通话温暖乡村

科研之余,团队还携带自制的普通话宣传海报、生活用语卡片,走进保护区周边村落和旅游服务点,开展基层语言推广活动。

队员们在村口、民宿、农家乐和景区门店粘贴海报,用亲切的语言和生动的演示帮助村民学习规范发音。面对老人,团队成员耐心教他们读写常用标识;面对牙牙学语的孩童,带去趣味卡片和互动小游戏;与民宿老板娘、农家乐老板娘交流时,结合旅游接待场景介绍普通话的重要性;而在景区服务点,推普行动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

实践队员用定制的普通话生活用语卡片与村民们交流互动


实践队员粘贴定制的巴山松科普及普通话推广海报

“原来‘你好’的普通话发音是这样读的。”一位村民边说边模仿,眼中透着好奇。简单的沟通,让村庄的日常多了几分文化气息,也让语言推广与生态保护有了奇妙的交集。

双重成果并行 助力生态振兴

本次实践不仅采集了系统的巴山松生态数据,还在乡村传播了文化自信。通过野外调研和推普行动,团队积累了可推广的“轻量化推普实践包”,包括宣传材料模板、林木标识设计方案和村民语言推广策略。

在科研方面,《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巴山松资源调查报告》的完成,将为秦巴山区林业资源长期监测提供基准资料;而语言推广活动,则助力村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播力。这一科研与服务融合的实践,为后续跨学科团队探索“科研融入社会、文化服务乡村”的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

青春实践启航 探索跨界育人

“这次实践让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地形中高效采样,还感受到学术成果与社会服务的紧密联系。”团队负责人杨龙海表示。队员们也纷纷在总结中写下感悟:从林间汗湿的背影,到村落笑容中的回应,每一段经历都是成长的印记。

此次实践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科研资料和宣传素材,更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学术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这段经历,将成为推动林业保护与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宝贵见证。

文字:杨龙海

图片:杨龙海、刘若溪、杜琳、廖雨

审核:林辉 肖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