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ok138cn太阳集团园艺学院一支由蔬菜系博士生、研究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带着专业的眼光走进岳阳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独特的“寻根之旅”。他们旨在从文物中解码古代巴陵地区的农耕智慧,探寻中华农业文明的源流与变迁。

岳阳博物馆建筑 通讯员 何泽莲摄
解码“巴陵农史”:文物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在岳阳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件古老的农具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农耕故事。团队成员们围绕着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镰,战国时期的青铜锸、铁犁等农耕工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宋通同学仔细观察石镰材质和形制。他从磨损的痕迹中分析出,这种石镰主要用于收割稻谷,其工作效率虽不及现代农业机械,但在当时已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他感叹道:“这些简单的石制工具,承载着先民们对生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游牧渔猎向定居农耕的转变。”

团队成员观看纪录影像 通讯员 孙一丹摄
在碳化稻谷、粟、豆等植物遗存的展柜前,育种专业的同学更是兴奋不已。他们感慨于古代作物品种的驯化过程,思考着古今作物的遗传演变。一位同学说:“这些碳化的稻谷,虽然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但它们是我们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线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物的驯化过程,为现代育种提供借鉴。”

炭化稻米 通讯员 孙一丹摄
博物馆内还有一幅古代农耕场景的复原壁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稻田灌溉系统和耕作制度。团队成员们通过壁画,了解到古代的“火耕水耨”技术,即先用火烧荒,再用水浸泡,最后进行耕种。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地的肥力,还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一位同学感慨道:“古代先民们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他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耕作方式。”

团队成员展柜前进行探讨 通讯员 何泽莲摄
古今碰撞: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创新灵感
在岳阳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中,团队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认识到中华农耕文明的悠久灿烂,增强了作为农科学子的专业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一位同学说:“看到这些古老的农具和碳化的稻谷,我仿佛触摸到了农业的源头。我们现在的分子育种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文物就是巨人的足迹。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这份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
古代农业中天人合一、循环利用的生态智慧,对今天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古代的种养结合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位同学说:“我们要从传统农业中汲取灵感,将这些生态智慧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为绿色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几千年前的作物种子,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重任。他们意识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作为农科学子,他们肩负着保护和创新我国种业的重任。一位同学说:“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智慧,加强种业创新研究,培育出更多优良的作物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农爱农:将论文写在厚重的历史大地上
触摸着古老的农具,端详着千年的稻谷,队员们完成了一次专业思想的溯源。他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农科学子,不仅要仰望星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更要扎根沃土,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营养。未来,他们将更坚定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在岳阳博物馆内合影留念
这次博物馆之旅与华中农大“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不谋而合。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他们相信,只有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字:张云云 孙一丹
图片:何泽莲 孙一丹
审核:林辉 肖晗



